梁晨 | 在村庄社区中理解农村家庭养老
原文信息:梁晨,2022,《集体记忆、社区舆论与村庄福利:农村家庭养老的持续机制》,《社会发展研究》第1期。
原文提要见文末,点击“阅读原文”链接阅览全文。
作者:梁晨
在村庄社区中
理解农村家庭养老
梁晨
拙文《集体记忆、社区舆论与村庄福利:农村家庭养老的持续机制》有幸发表于《社会发展研究》2022年第1期,感谢外审专家的帮助与指导,感谢杨善华老师对本文写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吴莹、孙飞宇、王迪、王晶等诸位师友在选题和投稿过程中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还要感谢在田野调查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非常荣幸能有此机会与各位师友分享文章写作背后的一些心里话。
一、缘起:对农村
老年的日常生活状态的感知
我从在校读书的时候开始关注农村研究,这十几年中经常有机会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做田野调查。这些年农村的变化很大,村里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或扎堆聊天,或独自晒太阳,许多村庄显出“日暮迟迟”的气象。
农村日渐突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农村老人面临的困境不仅是缺乏养老金、需要子女(通常是儿子)供养,还面临严峻的照护缺口问题。在传统社会,养老照护和养育儿童的责任由家庭承担。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规模缩小,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村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传统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逐渐萎缩。那么,在现实日常生活中,普通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还能持续吗?他们以什么方式在养老?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自己做了什么准备、有什么期待?
我对这个问题的感触源自很久以前在西水村的一次田野调查。我的硕士导师杨善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1996年开始在西水村调研,至今已经持续了26年。团队先后访谈了村庄近一半的家户,访谈对象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积累了数以百万字计的访谈资料和文献资料,仅我自己就积累了数万字的田野日记,这些也成为我后来写论文的重要参考。我2006年初第一次去西水村,当时还在读本科,基本什么都不懂,战战兢兢跟随老师去学习访谈,努力做着记录。杨老师带着我们来到老G家。他家门楣写着“清闲雅居”,和其他大多数写着“鹏程万里”“福居鸿光”的人家不太一样,屋里墙上挂着很多幅国画和毛笔字,都是他自己画的写的。杨老师说他是村里的文化精英,年轻时候在部队当过卫生兵,还会篆刻,会修自行车。老G听到这里就很高兴,说他和杨老师是老朋友,杨老师每年都来看他。后来我每次去西水村都会去老G家转一圈,听他聊聊近况。
老G是1933年生人,属鸡,在2013年的访谈中,我们感觉老G的精神状态明显下降,尤其当聊到养老安排的时候,他说不想到儿子家“吃转饭”,希望儿子给他送饭,至于谈到吃饭之外的其他照护需求,老G双手捂脸,没有回答。我当时很惊讶,作为村里的文化精英、村庄上层边缘人物的老G也在焦虑自己的养老照护问题吗?其实仔细想想,老G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老G反复强调自己家庭和睦,但其实我们知道他的儿女对他是有埋怨的,儿女之间也是有矛盾的。这源于老G在对待子女上并没做到“一碗水端平”。老G有三儿四女,三个儿子中,老大和老二在村里,老三在县城。老G把篆刻图章的手艺传给了老三,老三在县城开了一个篆刻图章的店面。老G给老大也帮过忙,在老大竞选村委会主任的时候,老G帮忙出面宣传,出了很多力,但老大并没有竞选成功。只有一直在村里的工厂做炉前工的老二没沾到什么光,老二媳妇在访谈中责怪过老G没给老二帮助。老人对待子女有偏向,子女在养老照护责任承担上就会出现推诿和矛盾,这也能体现出原文中的李老太对养老安排的智慧是多么可贵。
而且事实上,农村的养老标准其实是非常低的,这与城里完全不一样。就我们在西水村看到的案例,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从瘫痪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比城里老人短很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老G的子女对他其实也算还不错,他这样的家庭就算和睦的了,起码没有真正撕破脸。
我在当天的田野日记中写道,“有的同学提到老G与子女关系不好,但其实这才是村庄日常生活的常态:关系特别好的都在村委会‘功德榜’上,特别坏的被村里人唾弃不齿、成为私下告诫自己和子孙的反面典型,而不好不坏、相互有意见但是没撕破脸的才是常态。”
这个在初秋午后的农家小院里进行的略显平淡的访谈给我的印象很深,它没有涉及原文中写的那些轰轰烈烈的老人自杀,或者儿女不孝打官司的故事,但它的可贵在于体现了农村普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农村的家庭养老在以不好不坏的方式勉强维持着。这个发现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基础认知,也是我们未来讨论社会化养老政策推行的社会基础。
二、在村庄社区中寻找答案
那么,什么因素让本来要溃败的家庭养老可以持续维持不好不坏的状态?接下来我们就要继续在西水村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在这二十多年的访谈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涉及家庭养老的故事。正是这种长时段的追踪调研,让我们积累了广泛的被访者,经常能听到不同身份的当事人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这些不同说法给了我很大启发。
由于对村庄情况和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熟悉,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和故事经由不同身份的人口中说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家庭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同时由于是长时段的跟踪调研,村里每一年都有新的事件发生,而村民受到新发生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影响,对以往故事的讲述和之前的讲述相比会有些细微的差别。在这里,村庄社区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入了我的视野。我认识到,研究家庭养老可持续的因素,也许需要把眼光放在家庭之外,在村庄社区中寻找答案。
有研究者关注家际之间的关系,将分家之后的儿子和出嫁的女儿纳入研究中,关注子代核心家庭和亲代核心家庭的关系及其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把我们看待农村家庭养老的视角从家庭内部扩展开来。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的确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还涉及家庭之间(如兄弟姐妹、亲戚)的关系,以及村庄社区内的关系。社区是一个无形的场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享一套生活方式和文化规制,并相互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如何对待老人的问题。因此,村庄社区对于老年人的意义是一个全场域的生活情境。我们的确可以尝试跳出家庭内部,在村庄社区的历史传承和村庄社区约束中看待家庭养老的现状,从村庄社区角度理解转型中的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体系何以可能。比如上文提到的老G,他提出希望儿子送饭,不到儿子家“吃转饭”,是因为他的嫂子正是原文中晚景凄凉的左金凤。左金凤的晚年不仅让李老太领悟出提前安排养老的智慧,也给大部分村民以很大冲击。这个事件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依然影响着村里人的养老安排。除了历史记忆,我们发现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努力“树口碑”,就像陈文玲师姐在博士论文中写到的,村庄里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道德分层”,它不像经济、政治分层那样显而易见,但村里人都知道谁家口碑好,谁家口碑不好,不愿和口碑不好的人家深度来往(比如结亲),这就是社区层面的舆论在起作用。而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复兴,村庄福利成为村集体能够约束村民行为的抓手。这两者构成了社区对家庭养老的软硬约束。社区场域就是这样通过看不见的历史记忆、社区舆论,和看得见的社区福利来影响着人们的家庭养老行为,来勉强维持着大多数老年人看起来“不好不坏”的家庭养老状态。
三、未完的研究
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在原文中分析的是在正式保障力度不大而村庄内在社会文化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养老得以持续的可能。这种家庭养老目前尚可维持,其背后有社区情理的约束,但并不意味着目前农村的家庭养老足以让老年人生活无忧。事实上,正是由于国家福利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福利只能靠家庭来提供,社区情理的约束只是一方面,而全覆盖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方式。本研究只是想阐明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实现的可能性,可以视为农村养老政策实践的落脚点和起点,而后续需要围绕着农村养老政策展开研究。
目前农村的养老照护问题亟需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努力开展社会化养老照护服务。但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化养老照料有其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低的特征,社会化养老的推广存在支付能力和成本核算的困境,因此农村地区的社会化养老需要依靠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补贴或其他资助形式,并且很难引入市场机构到农村提供服务;而在日常生活中,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不好不坏”的情况,对养老照护并没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我国村庄在家庭责任伦理机制和村庄固有的亲友、邻里、家族、社区的支撑,以及部分地区村集体力量的支持下,存在很多非正式照料的形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地区推广社会化养老的资源。以上几方面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构建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社会化养老模式。这些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及其背后的政策支持是否能够与农村现实养老情况有效衔接?需要我们继续跟踪农村养老的现实情况,寻找正式制度与地方社会的“交汇口”,让正式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能够与村庄社会生活基础对应并接壤。这就是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发生巨变,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够完善,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渐凸显。本文以华北某村为案例,结合当下农村社会文化、家庭结构变化现状,讨论农村老人自身的行为逻辑与村庄内部特征及约束,并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以持续的原因。本文认为,村庄社区经验传承和软硬约束具体表现为“集体记忆”“社区舆论”和“村庄福利”,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影响农村养老:村庄内的经验会塑造集体记忆,从维护家庭内部和谐角度出发实现养老目标;社区舆论和村庄福利从软硬两方面约束着子女的养老行为,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体系在社会的变迁中可以持续。
关键词:家庭养老 集体记忆 社区舆论 村庄福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可阅读《社会发展研究》2022年第1期原文。
期刊版责任编辑:郭云蔚
网络版责任编辑:康 蕊
网络版责任主编:张 翼
网络版美术编辑:刘诗琪
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本刊同名官网www.shfzyj.com
扫描二维码访问杂志官网:
👇